趙勇,現任山東大學附中、山大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校長。首屆齊魯名校長,省政府督學,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2009年3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創新教育先進個人”,2009年11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先進個人”,2010年1月年被評為“山東大學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2010年11月被《中國教育報——校長周刊》推薦為“年度校長候選人”,2011年1月被評為“山東大學2010年愛崗敬業十大模范人物”,2012年9月被評為“山東大學先進教育工作者”,2011年8月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推選為“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獎”,2012年9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1月被濟南市歷下區區委區政府評為“歷下區十佳教育人才”。2013年11月出版專著《做有信仰的教育》,2011年12月出版專著《青少年健康與發展研究》,在《中國教育報》《當代教育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趙勇既是站在教育高峰上仰望星空的理想者,也堪稱在教育世界里跋山涉水的實干家。從2006年擔任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至今,趙勇傾十年光陰,站在文化角度上思考教育,用不遺余力的思考、敢為人先的魄力,在基礎教育領域“精耕細作”,
不僅帶領山大附中、山大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讓山大附中成為山東基礎教育界的“領跑者”,也讓世人看到教育家辦學的胸襟、境界、器量、廣度和高度、深度和力度。
作為學校的“領跑者”,面向心中的教育夢想、教育理想,趙勇領著全校的教職工不停奔跑,領著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在中國基礎教育前進的整個賽程中,趙勇和山大附中、山東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無疑已跑在了前列。
卸下分數,重釋教育 敬業實干、銳意創新、風格獨特、建樹顯著是趙勇從事教育工作過程中給人的一貫印象,特別是擔任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大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校長以來,趙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創新型校長的豐富內涵。
2016年9月1日,開學的日子。微信朋友圈被孩子各種開學典禮刷屏,山大附中、輔仁學校校長趙勇“給孩子找到愛上學的一個理由”的提法,讓朋友圈里參加過開學典禮的新生家長們耳目一新、為之一振。但有一句話,趙勇也說得開門見山——“您把孩子送來,我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但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那對不住了,明天我就給您辦理退學手續”。話語直截了當,觀點明確——在趙勇的教育字典里,孩子邁進校門,就要讓孩子陽光、快樂、自信、有尊嚴,獲取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
盡管如此,每年中考過后,山大附中、山大輔仁學校里總不乏成績佼佼者,社會上所稱的“狀元”“榜眼”“探花”于此處屢見不鮮。在趙勇看來,高分不值得自豪,但讓他值得他自豪的是,“我們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考出好成績。能上清華北大的,我們能助他一臂之力,并盡可能地保持他們的那份天性、那份自尊,還能讓其對自然、社會更加充滿探究感和學習欲。這才能彰顯出教育的意義,考高分并不意味著教育的成功。”
能如此放下對分數、對升學率的追逐,這與趙勇三十余載基層一線教育工作經歷密不可分。在擔任山大附中校長之前,趙勇從普通老師、班主任、教研組長,再到團委書記、副校長。他親眼目睹過很多孩子厭學、逃學的情景,“我們的孩子出現了厭學問題,我們的教育肯定也出了問題。”趙勇說,“遇到棘手問題,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兩千多年前給出的處理路徑是,先叩問和反思自己,不要先嚴懲別人。”在他看來,遇事先反思自己,這一中國傳統性格基因映照下的處世哲學,說到底,追求的是一種和諧,提倡的是一種相互尊重。趙勇嘗試將儒家思想這一精華,延展到教育語境下——教育應該是一個教、學之間相互尊重的和諧過程。要科學做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獨有性,尊重教育的規律性。
擔任山大附中校長之后,趙勇重新定位學校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在他看來,要讓學校成為“人生幸福起點、社會文明之源”。首先要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幸福人生、人生價值,然后具備一種實現自我、追求自我的能力。這些年來,山大附中不為分數所累、不為升學率所縛,堅持用最適合于孩子的方式開發學生,堅持為其未來之路注入最初的創新性思維、創造性基因。趙勇坦言,這種“放下”和“抉擇”其實不易,過程堪稱艱難而痛苦,但唯有真正放下這些東西,才能夠
真的安心,心安理得地做教育。
十年實踐,十年思考。趙勇帶領他的教育教學團隊,傾力探索構建開放式特色課程體系,這一特色體系包括有效落實國家課程、整合滲透地方課程、通過學校課程實現特色育人。學校開設了選修課、學科拓展課、創新實驗課程、德育活動課程、銜接教育課程、國際交流課程、大家講堂、家長學校等課程。此外,山大附中還根據實際建立起了“走著成長”“感恩父母”一天體驗活動等綜合實踐課程體系。諸如此類,山大附中特色課程體系豐富而立體,并且處于一種不停地改、不停地變的動態發展狀態中。在趙勇看來,只有這樣的課程架構,才有教育的價值,才能夠轉化為孩子本身成長所需要的沃土。“給孩子一條喜歡來上學的理由”,但在山大附中,讓孩子喜歡上學的理由已絕不止于一條。
理念遞進,次第花開 從三尺講臺到一校之長,從青春年少到鬢染白霜,趙勇已在教育事業中度過了三十多載時光。對趙勇來說,教育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項事業。他2006年,開始擔任山大附中校長,在這十年里,教育更上升為趙勇的一種生命情懷,每一個生命年輪里都寫滿了教育的使命。十多年來,趙勇潛心對教育價值觀進行提煉,從最初的“教師發展的沃土,學生成長的樂園”到“關懷生命成長”,再到“養心育德,養人育能”,到現在的“共享生命的成長”;從“做有信仰的教育”到“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思考教育”……一系列辦學理念次第推出,構成了趙勇教育思想的發展史,讓整個教育界為之耳目一新。從他身上,人們讀到了教育家的情懷,更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素養以及研究者的底蘊。
根深葉茂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樹,成為趙勇汲取教育靈感的重要來源。中華民族向來重視德育和志趣高尚,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其“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個道德范疇,無外乎都在強調“立德樹人”。趙勇認為,儒家文化具有持久普泛的意義,現代人仍可以立足于當代語境給予新的闡釋,賦予其適應時代要求的新鮮內涵。在趙勇看來,基礎教育的九年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單純地抓升學教育必然是舍本逐末,于是,他提出了“養心育德,養根育能”的教育理念,實現了一種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教育的血脈回歸和現實接續。
山大附中“德育”理念的提出,在當時“智育為先”氛圍甚濃的教育圈里顯得彌足珍貴。2012年,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在去世前坦言,自己最擔心的是德育工作。他認為,這是全球性的挑戰,現在是地球變暖了,人心變冷了?;赝^去,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黨的教育方針中,首次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時間上看,2006年山大附中“養心育德,養根育能”理念的提出,要早于黨的十七大黨的教育方針中對德育的闡述。據此,山大附中無疑已成為中國現代基礎德育的先行者和領跑者。
再美好的設想,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就是一紙空文。讓趙勇欣慰的是,山大附中愛國情懷活動課程、規則與法活動課程、習慣養成活動課程等德育體系十大主題課程推廣得如火如荼,所有的老師、家長、學生對這些活動課程的參與熱情都十分高漲,很多兄弟學校來校參觀后,都表示希望趙勇將德育經驗傳播開來。于是,2013年,趙勇出版了教育專著《做有信仰的教育——山大附中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實驗研究》,對自己多年的工作、對山大附中德育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繼往開來的總結。
在趙勇的教育理念里,教給學生知識不難,但智慧和核心素養,只能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才能感悟得出。為了涵養孩子的智慧和核心素養,山大附中愿意冒風險地一次次對教育理念進行重新定義,對教育行為進行全新設計。放眼學校,日常學科教育中隨處可找到實踐性、創新性元素。學生家長們更是感觸良深,一到寒暑假,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得讓家長們驚訝,活動有東西南北線之分,范圍跨越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

路漫漫兮而求索不斷,源自內心的堅定力量驅使著這位教育實踐者執著前行。除了讓孩子的生命充滿張力,趙勇也通過定期的教師人文素養研修讓老師“開天眼”,“具備仰望星空的能力”。從五年前開始,每年寒暑期,山大附中、山大輔仁學校的教師都會迎來一段段人文素養研修時光。文學、歷史、藝術、美學等高水準專題研修課程定期推出,教師直呼“文化大餐過癮”“開眼界”,同時也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準備了豐富的“能量補給”。
“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教學,讓學生發生真實性的學習。”這成為繼“做有信仰的教育”之后,山大附中、山大輔仁學校的教學理念的全新升級版。在趙勇看來,后面的兩條不難做到,他期待通過多渠道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者能夠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力和教育自覺力,進而能夠真正地“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思考教育”。
胸懷高遠,共享成長 校長的視野和氣度,決定著一所學校的境界和高度;校長的風格和氣質,決定著一所學校的風格和風范。山大附中獨特的治校方略和教育思想體系的背后,彰顯的無疑是校長的胸懷、視野、智慧和韜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的這幾句話蘊含的教育價值,可謂直抵當代。近些年來,山大附中在趙勇校長的帶領下,對教育價值進行了不竭的思考、探索與實踐,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敢拼敢闖,形成了獨特完整的辦學主張、治校方略以及教育思想體系。一步步走來,趙勇也成為既有實踐經驗又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型校長,中國基礎教育者“匹夫有責”的情懷和素養盡顯。
走進趙勇辦公室,書桌上、書櫥里滿滿都是各種教育類、文化類書籍;和他聊天得知,無論身在何處的他,看在眼里、縈繞心里的只有教育……教育已然完全融入趙勇的生活中,教育的使命已深深地鐫刻在他的生命里。趙勇說,“除了教育,滿腦子里沒別的事,就是想這一件事,‘攻破’一件事再‘攻破’另一件事。”在這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趙勇由衷地感謝他的教學團隊和管理團隊。因為他們完美的執行力,已讓他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逐漸解脫出來,然后“就在這里讀書、觀察、研究、思考”,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教育。
趙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就,越來越被全省教育界和全國教育界所矚目:從2011年3月起,他開始擔任山東省教育廳“1751”工程專家組成員,指導全省部分重點學校教育規劃及發展;從2012年7月起,受山東省教育管理專業研究委員會委托,他參與組織山東省優秀校長高級研修班工作,進行培訓課程體系設計,并擔任班主任,先后組織了四期培訓,近一千名山東省優秀中小學校長參加培訓;2011年起,受山東省教育廳委托為山東省骨干校長培訓作專題講座,培訓近萬名骨干校長;2014年9月擔任山東省“萬名骨干教師培訓工程”招投標專家組成員;2011年11月,受山東省教育廳委托,為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三名校長擔任導師;2011年7月,受福建省教育廳委托,擔任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專家;2012年他參加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組織的“全國優秀中學校長高級研究班”;于2013年4月10日,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和廣州市教育局主辦了“人民教育家論壇——趙勇教育思想研討
會”;2014年6月受教育部委托擔任專家組成員指導江蘇淮陰市部分重點學校發展規劃。此外,近五年來,趙勇先后應全國各地教育部門邀請,作專題報告近百場。
趙勇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又常常自嘲或者自封為知識分子堆里的“土匪”——“在知識分子堆里我是個土匪,在土匪堆里我就是個知識分子。”在我們看來,這種“匪氣”何嘗不是一種決策力、領導力,是一種胸懷。在趙勇看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好學??啃iL單打獨斗當然不行。當校長首先要培養老師的成長,老師再將校長的思想貫徹給孩子,而成效顯現之時,就是當校長的最快樂之時。如何將教師的發展轉化為學生成長的動力,趙勇提出了“教師發展的沃土,學生成長的樂園”的理念,他和學校的管理層努力為教師提供“支持性服務”。在改革評價機制、課題研究、教師成長規律研究與科學指導、建立教師博客、加強教師培訓等方面為教師發展搭建平臺,實現他們對教育事業的追求,讓整個學校在一股濃濃的人文關懷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教師們取得了累累碩果,一批學科教學名師、德育管理名師、課程開發名師成長起來。近五年來,有15位老師先后榮獲山東省優質課一等獎,5位老師出版了個人專著,百余人次獲省、市級獎勵。
趙勇一方面孜孜以求地推進著基礎教育理念的創新和升級,一方面也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努力推進學校的文化建設。在他看來,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教育的價值觀,其實也就是對教育的理解。這個價值觀獲得了普遍認可,就轉化成了學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那就成了學校文化。“無論誰當校長,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很難再改變一個學校的風貌和氣質,那么這個學校就有了彌足珍貴的學校文化。”這又是趙勇的新理念。